首页 > 新闻资讯 > 应用与就业

校企合作是培养新一代人工智能人才的关键

2019-11-07 点击:52 次

打开淘宝,大数据为我们推荐合适的商品;使用输入法,语音识别能够精准的转化为文字;轻轻一按,手机便可远程控制着家中的一切;戴上VR眼镜,玩家能身临其境般体验游戏的乐趣……如今,人工智能技术正不断浸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
人工智能时代来临的图片

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“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”,近期教育部也印发了《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》。可见,人工智能正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力量。那么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如何?亟需解决哪些问题?如何构建人工智能领域良性生态链?

从跟跑到领跑,并有望“弯道超车”

高校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充分与医疗、交通、水电、电商等多个领域相结合,研究出能够解决人们实际问题的科研成果。某工业大学研究出的小水电网络化远程控制系统、基于交通大数据多元融合入与智能分析的交通控制法、智能算法+机器视觉重建人体骨骼模型与机器人关节结构模型等等。

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图片

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提到:“在2018年认定的首批612个“新工科”研究与实践项目中,布局建设了57个人工智能类项目”。

由此可见,我国人工智能步入发展的“快车道”,科研成果遍地开花,高校充分发挥优势给予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。然而教育部有506个本科专业,但只有4个专业是有关智能相关,却不是人工智能。中国大学生每年招进来只有0.8%的人在直接学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方向。人才稀缺,尤其是高精尖人才匮乏是当前面临的客观事实。

人工智能人才复合特色专业培养模式图片

  “人工智能+X”复合特色专业培养模式

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并非是“科班出身”,而是散落于计算机专业、机械控制专业、软件工程等相关学科中间。

据了解,截至2017年12月,全国共有71所高校围绕人工智能领域设置了86个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。”因此目前亟需解决的便是建立人工智能一级交叉学科,将分散的学科知识集中起来进行人才培养。

人工智能不能是独立存在的,一定是要符合其他学科、其他产业应用、其他技术多交叉融合的存在”。

另外,教育部《行动计划》为人工智能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导向性,支持高校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设置人工智能学科方向,完善人工智能的学科体系,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;形成“人工智能+X”复合专业培养新模式,到2020年建设100个“人工智能+X”复合特色专业,建立50家人工智能学院、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。

校企协同合作 促人才储备升级

人工智能领域需要培养以应用型为导向的人才,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,这就需要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深度融合。而校企合作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授课与讲座模式。

通过校企合作模式,学生能够不出校门走进企业,大大缩短了学生进企业的时间,项目由企业自己进行孵化,增加学生锻炼的机会。

校企协同合作一方面能够促进产学研用相融合,实现科研成果转化,提高经济效益;另一方面,能够吸引更多高精尖人才,培育更符合人工智能领域的应用型人才,实现人才储备。

上一篇:拖车公司部署无人机先行勘察现场 提高增援效率

下一篇:首届世界5G大会亦庄开幕 展现最新场景应用